情緒等級用來幫助預測人的行為特質,是個非常有用的工具。 但要做得好則必須能一眼認出一個人在情緒等級表上的位置。
有一個詞:觀顯(obnosis),是從「觀察明顯處(observing the obvious)」這句話來的。 當今社會嚴重忽略了觀察明顯處的技能。 可惜啊! 要看到任何東西,唯一的方法就是觀察明顯處。 你看著一個物體,看著確實在那裡的東西。 好在,對我們而言,觀顯的能力既不神祕,也不是「天生」的。
你如何教導一個人看到在那裡的東西? 首先,你讓他看一樣東西,然後要他告訴你他看見了什麼。 你可以自己做這種練習,也可以在團體中一起做,像是在一個班級中。你只要簡單的選一個人或一件物體,然後仔細觀察。 例如,在課堂上要求一個學生站在教室前面,讓其他同學都看著他, 指導員站在旁邊,不斷地問學生:
「你們看見什麼?」他們的第一個反應會像這樣:
「嗯,看得出來他經驗很豐富。」
「噢,真的嗎? 你真的看到他的經驗了嗎? 你看到的是什麼?」
「我可以從他眼角和唇邊的皺紋,判斷他有很多經驗。」
「好,但是你看到的是什麼?」
「喔,我懂了,我看到他眼角和唇邊的皺紋。」
「很好。」
指導員只接受明顯可見的東西。
一個學生逐漸懂了,就接著說:「我看到他有兩個耳朵。」
「但是從你現在坐的地方,你看他的時候,可以看到兩隻耳朵嗎?」
「喔,不行。」
「好, 那你看到什麼?」
「我只看見他的左耳。」
「很好!」
不能有任何猜測或想當然耳的答案。 例如:「他的站姿很好。」
「和誰比很好?」
「因為他比大多數我看過的人都站得直。」
「那些人現在在這兒嗎?」
「不在,但是我記得他們。」
「得了吧。 站姿好,是跟你現在看見的什麼東西比較的?」
「嗯,他比你站得直,你有一點駝背。」
「現在嗎?」
「對。」
「非常好。」
這個演練的目的,是讓學生能去看另一個人或一樣東西,清楚地看到在那裡的是什麼。 不是從他看到的東西,去推論他可能會看到什麼。 就只是去看,看那裡有什麼明顯可見的東西。 簡單得不得了。
一個人的眼睛,是長期情緒度很好的線索。 冷漠無助的人視線會定在一個物體上,一連幾分鐘都不動。 只不過他根本沒在看。 他一點都沒有察覺到這個物體的存在。 就算在他頭上罩一個袋子,他的目光焦點可能還是會定在那裡不動。
提升到了悲傷,這個人的目光會「向下垂視」, 一個長期悲傷的人,會經常把目光焦點放在地板上。 如果是情緒度較低的悲傷,注意力會定在那裡,就像冷漠無助一樣。 當他開始上移到害怕的區間,他的目光焦點便會四處游移,但仍是朝下的。
到了害怕,一個人最明顯的特徵,就是他無法直視你。 端點(人)太危險了,他不敢看。 他是在跟你說話,不過眼睛卻看著左邊, 然後對你的腳瞥一眼,再往你的頭頂上看(你會以為有飛機飛過),但現在他又回頭看著自己的肩膀。 閃來閃去、閃來閃去。 也就是說,他到處都看,就是不看你。
接著,在憤怒區間的較低處,他會故意把目光從你身上移開。 你看,他會把目光從你身上移開;這是一種公然的溝通破裂(communication break)。
在無聊的等級,眼睛又開始游移,但不會像害怕時那麼慌亂, 他也不會刻意不看你, 而會把你包含在他所看的事物之內。
一旦這些學生掌握了這一類的資料,也比較能觀看人了,我們就把他們送到人群中,去跟陌生人講話,然後辨識那個人的情緒等級。 通常,我們會讓學生問每個人一系列的問題,給他們一個板夾草草地記下回答,做筆記等等,但這只是幫助學生接觸人的小道具而已。 而與人交談的真正目的,是要辨識出對方的情緒等級,包括長期情緒度以及社交情緒度。
學生問的問題,是刻意設計來打破社會機制的,如此才能讓長期的情緒度顯現出來。
以下是這類問題的幾個範例:「你覺得我身上最明顯的東西是什麼?」 「你上一次剪頭髮是什麼時候?」「你認為現代人的工作量和五十年前的人一樣多嗎?」
一開始,學生只要辨識出對方的情緒度就好。這麼做,會帶給他們非常多采多姿的奇遇! 稍後,等他們對攔下陌生人問問題,變得比較有信心了,再指示他們:「至少訪問十五個人。 前五個人,你一找到他們的情緒度,就調成跟他們一樣。 接下來的五個,降到比他們的長期情緒度低一點,看看會發生什麼事。 最後五個,用比他們高一點的情緒度。」
一個人會從這些練習中得到什麼收穫呢? 其中一點,是願意和人溝通。 一開始,學生會很有選擇性地只去攔某種人。 只找老婦人,不找一臉凶神惡煞的傢伙。 或是只找那種看起來乾乾淨淨的人。 最後,只要是路過的人他們都能攔,即使那個人好像生了麻瘋病,而且還全副武裝。
他們也會變得很有才華,能隨心所欲地裝出某種情緒度,而且表演得非常逼真。這在很多情況下都很受用,而且做起來十分有趣。
具備一眼就認出人們的情緒度的能力,在和別人相處時,是大大的有利。這是一項值得花費時間與力氣獲得的技術。